东南亚海丝元青花瓷
文:林朝华船长(新加坡)
元青花瓷
元青花瓷 全称“白地釉下青花瓷”,简称青花。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就叫元青花。元青花的存在,明朝初年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是这么描述元青花的:“古饶器...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新烧者素者欠润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景德镇属于饶州管辖,所以景德镇瓷也叫饶器。除了曹昭叙述外,元朝、明早期文献均无记载,又缺乏有明确的物证,世人对元青花的认识与了解一片空白,不仅普通民众、收藏界、学术界,甚至一辈子与瓷器打交道的瓷器专家对它也知之甚少。
20世纪30年代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左右从中国流出,当时在国内没人认元青花还把这对瓷器当成赝品。此对为民间信士专门订制的庙宇供器,瓶颈皆有至正十一年的铭文,最终由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保存至今。美国学者波普( John Alexander Pope) 根据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所藏带有至正十一年( 1351 年)题记的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的研究, 终于破天荒的断定为元代青花器而得到古董界的轰动和接受。
新加坡在东南亚是贸易和航运中心,几十年来在周围各国发现的文物不少都汇集到这小岛。笔者在本地出生和长大, 又喜爱收藏各类文物和搞过大型古董拍卖会,远洋船长的职业和对海丝关注和研究。 积极观注大量在东南亚出现的元海上丝绸之路的官方赠品和贸易青花瓷,长期 一直在在这方面有系列的收藏和研究。
记忆中1970-1980年代在新加坡的古董店偶尔能看到少量出水元青花小双耳圆罐,小贴螭龙方罐(菲律宾型)或玉壶春瓶。在这二十年来,除了少量的一些正统的考古挖掘出土或沉船打捞, 本地古董市场出现大量来之东南亚未经考古沉船的打捞的元和明初有大,中和小青花器。这可能要归功于更多现代的探测仪,准确的卫星定位,更好和普及的潜水器。 要声明这些远古时就出口到东南亚的元花瓷器,有别近代从中国输入到东南亚古董买卖的传代或出土器是有相当数量,有些从未见过的型或绘画,一些属高品质的元的海丝青花器的官方赠品或贸易瓷出现在东南亚是值得研究。 因之前没人深入研究过这类遗留文物,笔者想要以比较有系统的介绍它们在东南亚的出处,历史,特徵和对比。 加以笔者的看法和分享。 必有不准确之处希望大家的反馈。也引用多位学者尤其是江建新博士(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对这些青花瓷原产地来源考古研究和发表。
海丝青花瓷的源头考究
《岛夷志略》是由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于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1350年)所著,当时市舶司所在地晋江县(今泉州市鲤城区)的县志 ,记述汪大渊在1330年和1337年二度飘洋过海亲身经历的南洋和西洋二百多个地方的地理、风土、物产,是一部重要的中外交通史文献。说明对当地的出口贸易品主要为; 铜料,铁料,丝织品和布,埕,瓮,青瓷,青花瓷。
最后的辉煌:落马桥型元青花 (1)
《吴江县志》记载:“沈万三秀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明史专家吴晗以此为据,论证“苏州沈万三一家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从明人笔记《云蕉馆纪谈》看,沈万三实际上只负责在九江“宝市”批发景德镇外销瓷,并不直接从事海外贸易。据陈高华考证,元末从事海外贸易的中国海商是另外一批人,主要人物有投靠张士诚的陈宝生、孙天富和朱道山等泉州海商。元朝海外贸易主要港口设在福建泉州,然后经京杭大运河运往元大都(今北京)。正如欧阳玄《通惠河政绩碑记》所说,“又自昆仑(越南最南端外岛)西南,水入海者,绕出南诏之后,历交趾、阇婆、真腊(柬埔寨)、占城(古代越南)、百粤之国,东南过琉球、日本,东至三韩。为了躲避亦思巴奚战乱,陈宝生、孙天富、朱道山等泉州海商纷纷投奔张士诚,在娄江港从事海外贸易长达十年之久。陈宝生,字彦廉,元末江南名士,兼通诗画。据王颋考证,其父本为嘉兴路海盐州人,顺帝初年入赘泉州庄家为婿。此外,陈宝生还是一位从事海外贸易、施财好义的海商。陈宝生、孙天富从事海外贸易的地理范围,“东起高句骊,经罗斛,西抵阇婆”。阇婆即今印尼爪哇,元代是海上陶瓷之路主要转口港。印度东海岸海滨城市本地治理市博物馆藏有一件三顾茅庐图青花带盖梅瓶,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三顾茅庐图青花带盖梅瓶相同。泰国和印度两地所见落马桥型元青花可能是陈宝生等中国海商贩运到爪哇,再由穆斯林海商转运至印度东海岸。
图1. 景德镇落马桥元末窑址出土元青花
另一方面,落马桥型元青花图1.与西沙群岛元代沉船出水第二组元青花的纹样,如莲瓣纹、火焰纹、焦叶纹、一把莲纹和菊纹如出一辙。
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李一平在落马桥元末遗址采集到一件元青花八方玉壶春瓶残片,此类元青花八方玉壶春瓶残片在西沙群岛元代沉船亦有发现,与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藏元青花八方玉壶春瓶几乎完全相同。落马桥元末窑址出土元青花匜菊纹图案,亦见于西沙群岛元代沉船青花碗和埃及福斯塔特出土菊纹青花碗。根据这些落马桥类型元青花的发现地点,完全可以复原一条从景德镇落马桥,经江苏太仓海运仓、西沙群岛、马六甲海峡、南印度,最后抵达埃及福斯塔特古海港的元末海上元青花外销路线。
有元一代,在蒙古色目文化统治下,元青花瓷器深受伊斯兰教、喇嘛教艺术的强烈影响,花纹繁复,而且不能表现人物。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景德镇窑厂的画工冲破蒙古色目文化之藩篱,首次将具有千年文明史的汉文化艺术引入元青花,从而创烧出独具一格的落马桥型元青花瓷器。随着元末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江西景德镇落马桥型元青花远销东南亚、印度东海岸,乃至埃及福斯塔特港
景德镇出土元青花及相关问题研究 江建新(2)
1984年以来多次参与珠山明清御窑遗址清理发掘。浮梁磁局的另一窑场应是位于现市中心珠山明御厂故址一带。1988年明御厂故址北侧(即旧御厂阜安门外),现风景路中段马路边一条深约1.5米的沟道中发现一批元代官窑瓷器,器物品种有青花五爪龙纹罐、盒,金彩孔雀绿器等。落马桥窑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景德镇市考古工作者曾进行过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元代遗物,有青白瓷、卵白釉瓷、釉里红瓷、青花瓷以及红绿彩瓷等,其中青花瓷的品类最富,除常见的碗、盘、高足杯外,还有劝盘、耳杯、匜、盖盒、鸟食罐、双系小罐、大口罐、铺首罐、双耳瓶、长颈瓶、梅瓶、玉壶春瓶等。所见青花纹饰有栀子、菊花、牡丹、梅花、灵芝、葡萄、蕉叶、龙、鹿、孔雀、鱼藻、人物故事等。
2012-2013年落马桥窑址考古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瓷,从出土地层看,年代似比上次略早,数量和品类更为丰富,更为重要的是,此次出土的元青花除包含有上次出土的相同的青花瓷之外,还出土一大批器型硕大的元青花瓷残片,这对我们全面认识落马桥元青花的烧造情况意义十分重大。做一个小结:1、这次发现的第一组青花瓷与过去出土的青花瓷相同,属于菲律宾型的青花瓷。第二组都是大件的,非常罕见的大盘大碗大罐,尤其青花五爪龙的碗、盘、梅瓶,花卉纹的大罐子,还有龙纹的扁壶,这些标本与湖田窑烧造的“至正型”的青花瓷是相符的,落马桥出土的这批瓷器应该就是御土窑的产品之一。2、落马桥烧造了官窑性质的瓷器,同时又烧造大量了略为粗糙的青花瓷和卵白瓷,可见当时磁局可能是在民窑督造官用器的。3、关于元青花具体烧造的年代,从落马桥出土的资料来推断,烧造的上限不会早于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就是新安沉船的年代。而且第二组青花瓷大盘子、大罐,和珠山出土的大盘子、大罐是一个类型,应该都是属于官窑的制品
(1)最后的辉煌:落马桥型元青花 林梅村 东方早http://collection.sina.com.cn/cqty/20121015/083088332.shtml
(2) 景德镇出土元青花及相关问题研究 江建新https://zhuanlan.zhihu.com/p/161209779
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遗留下来的元青花瓷器
元代通过海路向东南亚的航运已很发达。 西沙发现不少的元青花碎片可以见证从中国出口途经该处的证据。西沙永乐岛中部东侧水域打捞出不少元青花碎片包挂碗,玉壶春瓶,高脚杯,小系罐图2。
图2 西沙群岛海域出水元青花碎片
根据图3. 各别列出元代时就出现在东南亚这些不同国家和这一广大地域的元青花实物加以介绍和分析,有些新资料如近年有更多在量,质和大型的海捞出水青花瓷的发现,有一些是之前所没有的。 通过对东亚各国博物馆,个人收藏的元代出土和出水瓷的丰富发现和累计,希望能以最新的讯息和比较有系统把它们呈现或介绍给公众。这些元器物尤其是出水器受海水的侵蚀和其他物理磨损所展现的失釉或光,钙化不透明,钴色蓝变灰蓝,之间因存在不同海底环境 如在海水,咸淡水,淡水,在瓮里由茶叶或其他物质保护,埋细海泥里,埋海沙里或在海沙或礁石上,珊瑚附生,所呈现海水腐蚀和物理磨损程度的不同,黑气泡,沁或微细点腐蚀坑由严重, 轻微到几乎没受影响如新而且千变万化, 也是不能以传统出土物或传代器完全相同一套的准则去鉴定,重要一环是要清楚还要有常识如上手百或千件真实物的经验去分辨现有的出水器造假以确定真品的正确性和年代, 希望大家的验证,提出更多或不同的看法。
图3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上出土出水元青花国家(图源自“元代青花瓷器特集”)
泰国
在东南半岛的佛教国家泰国, 元青花都是自1965年以来,从泰国境内的皇宫遗址和佛教寺庙中先后出土,因为这些元青花在出土后作为神物供器,很少公开展示,直到近些年才展出供人观赏有近10件精美的元青花瓷器,藏于其境内的博物馆和寺庙机构,它们数量虽然不多,但是部分藏品的器形和纹饰绘画乃是世界馆藏的孤品。在泰国古都素可泰大城府马哈泰寺出土八棱铺首开光一束莲瓜藤带盖青花大罐图4. (占塔拉卡什国立博物馆藏 Chantarakasem museum),这件元青花缠枝牡丹和凤西番莲纹撇口荷叶盖罐图5 (兰甘国立博物馆藏 Ram Khamhaeng museum),但笔者感觉盖不是原配, 因荷叶脉盖一般配渔藻或荷塘罐。 此罐高约39厘米,撇口、溜肩、鼓腹、紧收底浅圈足。肩部有两从没见过的贴塑耳,一般元青花罐类的罐口多为洗口或直口,但是饰仰莲杂宝纹饰的撇口,还是在馆藏中很难见到。
图4.泰国古都素可泰大城府马哈泰寺八棱铺首青花大罐占塔拉卡什国立博物馆
图5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撇口荷叶盖罐泰国素可泰寺出土兰甘国立博物馆藏
菲律宾
《岛夷志略》记录中国对菲律宾的贸易的三岛(指分布在吕宋岛马尼拉湾南北的三个港口)。 一般的共识这一带出水都属于小型器物, 如瓶, 盘, 执壶,军持,小葫芦瓶,多棱小瓶,肩双螭龙方形小罐。以小件器物为主的类型,釉质凝厚,因海水的腐蚀和含盐晶体的釉略失透,釉色莹亮或呈木色,彩色暗淡,花纹草率简单,多以草叶纹为主。这类青花瓷也被称为“菲律宾类型” 图6
图6 “菲律宾类型”的小元青花瓷物件
笔者收藏的一件菲律宾海域沉船出水的牡丹缠枝三如意足形圆元青花器, 面如意折枝牡丹纹。 圆顶平面內露胎呈现一大圆片子口。 内圆底也露胎但堆积了相当后的炭黑色沉积物。此物造型之前没见过,猜测此器物的子口可能供圈足母口香炉器的底座之用图7。
图7. 菲律宾海域沉船出水三如意足圆元青花器座的外和内 顶径10.6,足径10.1,高7.3公分 林朝华藏
菲律宾国家博物馆有件14世纪元青花碗外绘扁菊花缠枝內麒麟和凤纹,这个碗也是目前菲律宾最重要的国家文化宝藏之一来自巴拉望岛南端的“潘达南号”沉船(Pandanan Shipwreck) 。这艘船只建造于15世纪中期,采取了南海造船的传统模式,搭载的主要货物都存储在船身的中部货舱。这艘船只于1995年进行考古发掘,图8。
图8 菲律宾国家博物馆14世纪元青花碗外绘扁菊花缠枝內麒麟和凤纹
另一件菲律宾海域沉船出水元青花双螭龙耳中小型罐, 口边卷草纹,肩扁菊花缠枝, 腹双凤穿牡丹栀子花缠枝纹, 足上九片折肩仰莲瓣。跟一般小器不一样;虽然出水但釉水肥美, 浓郁鲜艳翠蓝的苏麻离青钴料加上熟练精致的绘画, 腹肩 贴上小巧堆塑的二小螭龙耳, 是件高水准的作品。平底稍凹露胎,可以非常清楚看到高岭土掺上1 到3 毫米白瓷石的二元土。 浅卵白釉上在微观里布满上明显黑气泡 腐蚀坑和老沁的时光痕迹图9
图9菲律宾海域沉船出水元青花双螭龙耳中小型罐 口径10.8,腹径15.5 足8.5高13.8公分林朝华藏
印度尼西亚
1苏拉威西
属印度尼西亚马鲁古香料群岛之一。 文老古 就是《島夷志略》元汪大淵提起的马鲁古香料群岛。 书里的文老古:民煮海為鹽,取沙糊為食。地產丁香,其樹滿山,貿易之貸,用銀、鐵、水綾、絲布、巫崙八節那澗布、土印布、象齒、燒珠、靑甆器、埕器之屬。图10黑实线显示元代从漳州出发经过菲律宾巴拉望和吕宋岛之间到马鲁古香料群岛的主要贸易航线。 班塔恩Bantaeng(靠近望加锡市)苏拉威西岛的最南端。
根据 新加坡“东南亚陶瓷协会‘ 2021 年的一篇文章”苏拉威西贸易瓷的状况。 内介绍已故 罗克珊娜·布朗Roxanna Maude Brown(曼谷大学东南亚陶瓷博物馆的前馆长)早期曾经到过”苏拉威西做出土瓷器考查。 文章叙述了苏拉威西在元代时已成为马鲁古香料的贸易中心。当地人以 丁香,檀木,玳瑁甲和紫檀对换中国输入的元青花。旧时岛上的人都有将瓷器随葬的习惯,所以当地出土相当数量的元青花器。
1960 到1970年代,班塔恩众多的墓地遭到盗墓者挖掘墓里的元代青花瓷器, 更多的偷挖开始于1966当雅加达古董商的到来。 猖獗的墓地偷挖掘在1970年初达到顶峰, 当时最大盗墓头目个人组织就雇佣六十多个手下替他偷挖古墓。
图10黑实线显示元代从漳州出发到马鲁古香料群岛的主要贸易航线虚线则是其他航线
一批1993年来自南苏拉威西的 班塔恩Bantaeng(靠近望加锡市)出土的元青花碎片,大小有千多块碎片总重量 11公斤图11。青花大多是苏麻离青钴料,少部分为本地料。碗外足壁向外斜,玉璧砂底有护胎泥多有火石红,中心有乳突。这些元青花碎片总体的一个分析如下(左边或前面出现的量或次数最多 ):
形:碗,小茶杯,贴珠棱双系小口罐,荷叶盍罐,圆盍盒,匜,小壶,八棱玉壶春瓶
釉:卵白釉青花, 影青刻暗纹,影青贴花,铁锈斑。
纹:一束莲,扁菊花缠枝,西番莲缠枝,栀子花缠枝,方肩莲瓣, 圆尖重莲瓣,如意,卷草,单和双方回纹,芭蕉叶,灵芝花, 盍荷叶脉,钱孔,鱼鳞海波,龙,
图11 1993年来自苏拉威西 班塔恩Bantaeng(靠近望加锡市)出土部分的元青花碎片 林朝华藏藏
笔者所藏两件来自南苏拉威西 班塔恩出土的元青花的完整器:(一) 镂空内外壁八方双系折枝梅纹八方筒形双系小瓶图12。 (二)高足杯,腹龙追火珠,内口卷草纹, 内底火珠纹, 高柄足刻四暗絃纹和五道凹槽防滑手, 空内足露胎图13 。
图12来自班塔恩元青花内外层八方双系小罐高10.2公分林朝华藏
图13来自班塔恩高足龙纹元青花高足杯口9.7足3.3高8.9公分林朝华藏
图14 2001年佳士得拍卖 来自南苏拉威西元青花一束莲盘 径28.3公分 已故印尼外交部长阿丹马立克之旧藏
2. 东爪哇 特鲁乌兰Trowulan
信诃沙里在1290年击败位于苏门答腊的末罗瑜,成为该地区最强大的王国。元朝皇帝忽必烈派遣使者要求进贡。信诃沙里国王科塔尼伽拉拒绝,并侮辱元朝使者作为回应。忽必烈因此于1293年派出1,000艘船进军爪哇,从福建行省泉州渡海,元军主力将船停泊在今印尼坤甸市境内的交栏山。伐木造小船做沿内河进攻都城准备。 之后登陆爪哇,联合满者伯夷王克塔拉亚萨攻打信诃沙里国叛将贾亚卡特望,灭信诃沙里国。满者伯夷国王克塔拉亚萨随后反戈,打退元军,统一爪哇,1293年,在爪哇的特鲁乌兰Trowulan(泗水西南约40公里处) 建立满者伯夷的首都。 满者伯夷是个拥有98个进贡国的帝国,西从苏门答腊岛起,往东延伸到新几内亚;包括今日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泰国南部、东帝汶,菲律宾西南部(尤其是苏禄群岛)。
新加坡国立大学博物馆由 约翰.N米克西奇博士 Dr. John N. Miksic 有关2010年在 特鲁乌兰Trowulan考古场地发现的瓷器报告,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博物馆里收藏了从特鲁乌兰出土的6000片元青花残片, 残片若全部复原将能组成约有: 大罐32件,梅瓶29件,玉壶春瓶4件,大盘46件, 大碗11件,小碗34件, 另外还有小罐,器座和器盖等图15。
图15特鲁乌兰出土元的部分青花碎片新加坡国立大学博物馆藏
一件来自东爪哇离满者伯夷古都特鲁乌兰不远图隆阿贡 Tulungagung 的中形盖罐图16。盖西番莲缠枝纹锅口顶宝莲珠钮(这罐,盖和口和一般荷叶形盖罐的形状都不同),腹部四爪龙游于灵芝蝌蚪形云中, 底部一圈重复的波涛纹,层次算是比较少的一类。 罐外口唇内斜露胎。罐和盖内部还有平底都不施釉但可看到涂一层相当厚粉质化妆泥呈乾龟裂状。外施洁白釉有点乳浊感,因打底化妆泥在釉下龟裂的缘故也使釉面呈浅黄铁锈线开片, 这釉开片现象在其他有这类化妆泥的元青花器也同样出现过。苏麻离青进口钴料发色黑蓝。
图16 来自图隆阿贡 Tulungagung元青花盖罐口10.1腹24.4足12.2通高26.7公分2.67公斤林朝华藏
3巨港
巨港(又称巴邻旁)Palembang该城在7-14世纪是三佛齐的首都,中国古籍称巴林冯和旧港,是一个位于印尼苏门达腊岛东部的城市
明代的旧港即今印度尼西亚的巨港,古名三佛齐,元末明初,很多中国人移民至此。巨港在穆西河(Sungai Musi)河口内65公里, 旧时多数住在河两岸没打桩的浮屋,水涨屋高, 也可如船样的方式搬家到别处。
2013-2017年在巨港穆西河(Sungai Musi )由澳洲考古负责经潜水员打捞的一件元青花梅瓶(3) 图17,肩部菊花缠枝, 腹鱼藻和单方卷,下部仰莲纹。
图17巨港穆西河(Sungai Musi 里出水元青花梅瓶高14.8公分 私人藏
4阿齐 Ujung Batee Kapel Aceh, 位于苏门答腊岛的西北端。一件在国际上非常著名由日本出光美术馆藏的元青花云肩双龙戏珠纹四系扁方壶图18其来源是出自阿齐(4) 。 此壶四系螭龙贴雕塑于双肩上,面上方大如意内上下凤凰穿梭于牡丹和菊花缠枝, 面下左右二龙追火珠,侧面为西番莲缠枝。画工细腻发色浓郁,在其他博物馆里也是少有。这类型的扁方壶也只出现在元代。是属于元青花硕大器的经典之作的。
图18 元青花云肩双龙戏珠纹四系扁方壶长28.5 宽9高38.9公分,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5. 納土納群島,
是印度尼西亞廖内群岛省的一個 群島 ,位於 馬來半島 和 婆羅洲 島之間,这是中国古代帆船由中国南下去爪哇在其西部必经之水路。小器物一般在大风浪后,岛民会用铁支条插入海边沙滩里探寻瓷器硬物。此件来自納土納群島的元青花鱼篓型小罐图19 ,象鼻耳加环,母口但盖已失, 颈单方回纹,肩卷草纹,腹鲭和鮊二鱼游于水藻中, 下尖圆复俯莲瓣。平底中稍凹没釉,但可看到施护胎泥呈干裂状。
图19来自納土納島的元青花鲭和鮊鱼象鼻耳加环鱼篓型小罐(绘鮊鱼那面)口5.6腹9.7足6.3高9.7公分 336克 林朝华藏
(3) 2019西澳博物馆 研究报告:“出自穆西河巨港印度尼西亚的瓷器”Australian National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Maritime Archaeology, Department of
Maritime Archaeology,Maritime Archaeology, Western Australian Museum, 作者Authors: Kitchener (Darrell J) & Kustiarsih (Heny). Title: / Ceramics from the Musi River, Palembang, Indonesia: 资料源自个人收藏。
(4) Suma rah Adhyatman . “发现于印度尼西亚的古瓷” 印度尼西亚陶瓷协会 1981
新加坡
新加坡旧称淡马锡,建国于1299 年亡国于 1398年,皇宫建在新加坡河右畔的福康宁山上, 俗称皇家禁山 。《岛夷志略》作者汪大渊于元代1330年曾到访淡马锡。 形容单马锡番两山,相交若龙牙状,中有水道以间之。田瘠稻少。天气候热,四五月多淫雨。俗好劫掠。昔酋长掘地而得玉冠。岁之始,以见月为正初,酋长戴冠披服受贺,今亦递相传授。男女兼中国人居之。多椎髻,穿短布衫。系靑布捎。 地产粗降真、斗锡。贸易之货,用赤金、靑缎、花布、处甆器、铁鼎之类。盖以山无美材,贡无异货。
《岛夷志略》中多处提到, 对外国销售的瓷器叫“处州瓷”, “处瓷”, “青处瓷”明代为处州府治 就是明朝人称的龙泉瓷。
引述江建因新关于元青花的始烧年代:“可参考以下几则资料:1、江苏金坛窖藏发现一件青花云龙纹罐,同窖藏出土有银盘刻有阿拉伯文回历714年1月(相当于公元1336年);2、江西省博物馆藏“至元戊寅”(1338年)青花铭四灵塔式盖罐;3、西安曲江发掘张弘毅后至元五年(1339年)墓出土一件青花匜,4、元青花当烧造于元代中后期“新安沉船出水有墨书“至治三年六月一日”(1323年)木简,以及沉船中不见有元青花出土,故推知元青花的始烧年代不会早1323年,元青花出现于元代至治三年(1323年)以后,1336年以前,似乎比较可靠“ 。从始烧年开始到成熟或能出口期还需要些时候。这也有可能汪大渊于元代1330年和1337年到访淡马锡时没提到元青花的入口瓷而只提到龙泉瓷。
1.福康宁山
1984年由 约翰.N米克西奇博士 Dr. John N. Miksic 在福康宁山上半山腰主持的挖掘(4) 图20, 经科学考古从元代的土层挖出了相当数量的元朝, 龙泉, 青白瓷和青花碎片。 其中罗盘碗的碎片图21还是同时期没在他处发现过。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的白地青花瓷碗,出土时瓷碗已经破裂为多片,残存碗底(圈足)及碗身共六片。圈足碗心以蓝彩(俗称青花,氧化钴矿物颜料)书写两个汉字,第一个字是“筭”(读音同“算”),另一字则残缺,只剩下上半部的“亼”,“亼”之下还有笔画的字有:“舍“,”佘“,”余“,“全”,“合”和 “命”, 笔者猜测,可能是 “算命”二字吧? 。如果“算”以下的第二字是“命”的话, 笔者认此碗除了供航海用途外,也可能是供探风水之用的风水罗盘。
碗身部分其中两小片拼凑复原后,清楚显示出“子” (正北),丑” “辰”“巳”“午”“未” “六个字,在文字上方还有一圈类似刻度的纹饰。此六件瓷片,圈足胎体厚重,胎身施卵白釉有开片, 可能是因是元青花上釉前施化妆泥多有开片的现象。青花钴料发色暗灰(可能偏元末)。整件瓷碗如修复还原,其完整造型当与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窑烧造之卵白釉或青花敞口大碗相近。中国的航海罗盘一般都列出24方位, 但此罗盘只列出12个字的方位(两个方位间相隔30度),有可能碗小容不下24个字。
图20 1984年在新加坡福康宁山半山腰的考古挖掘坑内有元代土层
图21 新加坡福康宁山出土元青花罗盘碗碎片 , 碗心二字 “算?” 国大博物馆藏
2. 维多利亚音乐厅
2010年在维多利亚音乐厅边的旧国会大厦巷Old Parliament House Lane空地上的考古挖掘图22,重要出土文物为一件残了失去颈上半部和口的元代玉壶春瓶图23。釉接近卵白。绘画为葡萄藤叶果缠枝, 矮圈足一圈卷草纹,画工细腻苏麻离青发色翠蓝。
图22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边旧国会大厦巷空地上的考古挖掘
图23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出土元代葡萄藤叶果缠枝残玉壶春瓶
3.皇后坊
2015年在新加坡河畔的皇后坊, 由新加坡国家文物局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面积的考古挖掘, 出土了2.5顿的文物, 其中有元代的:残菱花口龙泉盘,龙泉三足残香炉, 影青小盖盒内有雕塑人物 和青花碎片图24包挂有菊花,尖圆重莲瓣和方肩莲瓣碗。
图24 新加坡河畔皇后坊出土的元青花碗碎片
4. 圣安德烈座堂
2004年在圣安德烈教堂篱笆内St. Andrew’s Cathedral空地里的考古挖掘图25, 发现了一吨的出土文物, 其中有14世纪漳州小陶罐和一件
元青花碗残件图26, 碗内口有卷草纹, 内底为一束莲花纹。
图25 新加坡圣安德烈教堂篱笆内空地里的考古挖掘 图26新加坡圣安德烈教堂出土的元青花碗残件
5. 白礁淡马锡号沉船
2015年在新加坡海峡东部入口处的白礁灯塔附近打捞一艘搁浅的现代平底铁船时, 在附近同时发现一艘元代中国沉船和一艘乾隆时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的沉船。我们这次要谈的是这艘在白礁灯塔附近元代沉船图27. 打捞工作从2016 到2019年由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和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赞助,麦克尔.弗莱克Michael Flecker主持打捞和2022做的最初考古报告(5) 。根据报告这艘帆船可能在年尾11月到隔年三月东北季候凤时从中国南下,向西航行进入新加坡海峡东入口处时,因某种原因偏离深水航道到之南的浅水区, 可能撞到灯塔西北大约60米远处2米深的礁石。 木船在沉船处已完全解体找不到船体的木结构,根据可能是船员私人器物的一件长方端砚断定为一艘中国帆船,瓷器和器物散落掉在大约长80宽大约40米面积的2到8米浅水区图28。
图27新加坡海峡东部入口处白礁灯塔附近1号元代沉船处
图28新加坡白礁灯塔附近淡马锡号沉船陶瓷散布图E15撞礁处
一共打捞出4.4吨的瓷器,中有龙泉,青白,枢府,德化,元青花和漳州窑陶罐,在亚洲文明博物馆展出的五块碎片图29:內鸳鸯一束莲碗,栀子灵芝西番莲缠枝碗,内底四金刚杵高足杯,內牡丹缠枝花大碗,最大片是绘牡丹缠枝大罐的碎片内壁还清晰出现可能用竹刷子刮出比较粗的平行纹。 这些碎片有共同的特徵, 熟练优美的画功,透明的卵白釉和苏麻离青钴鲜艳翠蓝的发色似乎不太受到海水长期侵蚀的影响。说此船出水的元青花碎片是有史以来经过考古数量最多的一次。 因没出现中东和印度喜好的元青花大盘,出水大部分的陶瓷器种类同新加坡淡马锡本岛元代时出土的相似 , 所以此报告推论此船目的港口是再往西多60公里处的淡马锡国 ,并把此元代沉船取名为淡马锡号。估计船最初撞击礁石处是靠近探测方格E15处是许多偷掠者特别专注的地段,出现被铁锈和珊瑚凝固在礁石上的好几叠龙泉盘还有几乎完整的几个青花碗曾受到偷掠者严重的破坏痕迹。
以上是根据淡马锡号2022年的打捞研究的初步报告,总体打捞物还没完全整理和完成研究,过后应该有更完整研究和发现的报告和总结。
可惜全船打捞到唯一完整器的元青花的圆腹长颈瓶高圈足颈部有轮状出沿,报告标明此器为波斯的水烟瓶但笔者认为应该是件净水器图30,类似的残瓶在景德镇落马桥元末窑址也有出土过图1 左。 一共有八层绘画,由上而下, 颈:锦地,芭蕉叶, 钱孔,火焰俯莲瓣,卷草纹,肩:栀子花缠枝 ,腹:西番莲缠枝,仰莲瓣。足:俯尖圆重莲瓣。
图29 淡马锡号出水端砚,龙泉瓷和元青花碎片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图30 白礁淡马锡号唯一件完整元青花的净水器 高26公分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对整船只打捞到唯一的一件青花完整器的元青花净水瓶是不寻常的, 一般沉船是几千或几万件。可能有两个原因(1)笔者认为 木船撞击到礁石遇难时船身断裂几段还没完全沉下或搁浅就被该处时速两海里湍流的退潮冲走他处,或几百年后木船体瓦解后木结构和瓷器一起被海流冲走。(2) 报告有二处提到此沉船的物件在被考古打捞之前的偷掠者所损坏的痕迹和被掠夺图31。
早在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发现白礁元代沉船之前的15年就是公元2000年, 当时更靠近的印尼的渔民乘小舢板船到白礁浅水域捕鱼时,用的不是渔网而是用铁丝网和钢筋做的长方捕鱼笼如图32, 他们必须亲身潜水把铁丝网鱼笼固定在2至8米深的海床避免被湍急的海流冲走。渔民在此情况最先发现这艘元代沉船和元青花和大量的偷盗。笔者认为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只找到一件青花完整器和渔民的抢前盗捞殆尽是主要的原因。
图31偷掠者对龙泉盘在海底被珊瑚和铁器凝固一起造成损坏的痕迹
图32印尼新加坡一带舢板渔民常用的铁丝网笼潜水捕鱼
这些年来出现在新加坡的古玩市场不少的出水元青花,有些来自印尼几个水域如:納土納群島, 巨港穆西河,勿里洞, 爪哇海提东岛和凌牙岛但多数卖家都不愿说出水来源或真的不知出处, 但笔者感觉不少器物好像来自离新加坡不远的周遭。 6 月16 日2021 新闻发布有关在新加坡白礁水域发现了和已完成打捞元代和清代的两艘沉船的消息. 早在这发布消息之前碰巧联络上卖家拥有一些出水元青花传最早从2000年以来出自Batu Puteh(马来话白色的礁石) 就是新加坡的白礁水域,由印尼渔民乘舢板用铁丝网笼潜水捕鱼时打捞来。
这两讯息验证我多年来的疑惑, 因这些出水元青花是经考古和非考古途径真实的证明它们的存在和准确的出处。
最重要这艘元代沉船是出现在我们国度里的水域,这也和新加坡淡马锡国和七百年前海上丝绸之路海运贸易扯上了关系。
笔者长期对此主题文章有关的瓷器关注,很少人对白礁淡马锡号元青花器有所认识, 尤其那些在亚洲文明博物馆之外流落民间的淡马锡号元青花器, 这么重要我国文物觉得不能它们在民间消失没有个正名是对不起它们,希望尽个人的力量能把流落在本国的淡马锡号瓷团聚在一起, 散了就没有这段精彩故事和历史那就太可惜了。因篇幅在此只选了几件比较特别和有代表性的淡马锡号元青花先介绍给大家见个面:
(1).绳索朝天耳如意三足圆炉图33 . 纹:腹黝蓝地白纹四大如意纹內外布满杂宝器如火珠,珊瑚,象牙,钱,通胜,葫芦,金铤,银锭,海螺。 三圆柱实心高足卷草纹。 苏麻离青明显铁锈斑凝聚,流淌和下陷,强蛤蜊光。炉内也施洁白卵白釉出现细橘皮釉现象,足和炉底没上釉但涂上少见一层细滑洁白色护胎泥。北京故宫有一件白地蓝花,腹花卉口下锦地纹一圈朝天耳炉形相似但炉底弧形三足是空心的。
图33白礁淡马锡号2000年出水蓝地大如意纹元青花绳索朝天耳三足平底圆炉 口11.2高14.9公分 0.411公斤 林朝华藏
(2)五鱼八棱玉壶春瓶 图34 身纹:鲭,桂,鲤,鲌五条鱼游于鱼鳞波里。一般元青花是以横线分隔成多层不同的画面多的有到八层, 但此瓶有没隔线只单一层画面。全身以小鱼鳞波纹为地少见。苏麻离青的铁锈斑凝聚多呈黑褐色。偏向洁白的卵白釉, 釉水肥满光泽好几乎不受海水的影响 。 瓶底施釉, 內圈足墙底一圈火石红。
图34白礁淡马锡号2000年出水,元青花鱼鳞波地五鱼八棱玉壶春瓶 口8腹14.5足7.8高29公分 0.81公斤 林朝华藏
(3) 双狮凤凰葫芦瓶图35 纹:铜钱,一对凤(三尾)凰(单尾)穿牡丹缠枝,波涛,双狮追绶带绣球(其中一狮回首),卷纹,仰莲瓣。鲜艳翠蓝的苏麻离青绘画多晕散和黑疵斑点,底涂厚和多龟裂化妆泥, 釉铁丝大开片,强蛤蜊光,多黄气泡和腐蚀坑。足沾有铜绿锈。
图35 白礁淡马锡号2000年出水元青双狮凤凰牡丹葫芦瓶 口4.3腹21足11.7高37公分 2.5公斤 林朝华藏
(4)孔雀玉壶春瓶图36。纹:口上卷草,身双孔雀穿缠枝牡丹,卷草, 仰莲瓣, 特别是全身洒上雨点般的蓝点没在他处见过同样例子 。比较高的圈足下有火石红 底露胎二处有甩釉斑点。翠蓝的苏麻离青浓处有黑疵凹陷。 娴熟画工的孔雀牡丹。 浅蓝的卵白釉受海水的侵蚀有点失光。 重量是属于典型偏轻的那类玉壶春。
图36白礁淡马锡号2000年出水元青花洒蓝点孔雀玉壶春瓶 口8.6腹15.6 足8.8高30.6公分 0.854公斤 林朝华藏
(5)卯兔折沿菱花口大盘图37 盘內最外沿一圈波涛纹, 內一圈西番莲缠枝, 盘內心庭园景有园石,柳树,菊花,竹草,芭蕉,最特别是有一奔腾兔背上方些写二竖字“卯兔”, 这盘是为十二生肖的卯兔年而画,之前这题材在元青花界从没出现过。精湛画技非一般陶工可能是文人画家所绘。 盘外缘也是一圈西番莲纹。此苏麻离青发色艳丽,边沿除了有串珠联,还在笔画里呈现众多深蓝到黝黑的凝聚小点和小圆斑图38水流淌般的图案变化大, 这墨韵是独有而且在视觉感观上特别美。卵白釉內小和大气泡也有黑气泡,众多腐蚀坑, 还有几个1-2公分直径的哑光斑, 猜可能都是受海水侵蚀或藤壶附着点造成的。 釉面多蛤蜊老光。盘外底修胎特平整没上釉而是涂上一层雪白密致细护胎泥, 上面多浅火石红点和斑图39。底足上沾有老稻谷壳灰,绿铜锈和纺织纤维。高9公分比一般的6.5公分要深一点。
江建新教授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在御窑场遗址四十年的考古挖掘, 并在他的“论明初外销瓷”里 阐述了御厂发现了很多元和明初供各国“赏赐”或外销瓷碎片,很多还是有伊斯兰风格或硕大的官窑器。他说明在东南亚,中东,印度洋,非洲沿岸国家的博物馆里都藏有这时的瓷器。去年江教授在新加坡讲座时就详细过目此卯兔盘后的看法:瓷器的材料,釉,画工,制陶工艺 都和景德镇同样、和同一时期出土的没有出入, 是一件从没见过同时期画生肖和题字的特别文物。
图37新加坡白礁“淡马锡号” 2000年渔夫出水元青花款“卯兔” 折沿菱花口大盘 口45.5足28.5高9公分 4.2kg 林朝华藏
图38 “卯兔“ 元青花盘 苏麻离青特有的凝聚小点和小圆斑
图39 “卯兔“ 元青花盘底密致细护胎泥上面多浅火石红点和斑
笔者研究了从不少件的新加坡白礁“淡马锡号”的出水元青花,感觉到这里出水的元青花某些器物(并非全部),和其他地方或东南亚出水的元青花有不同的地方或特别之处如下:
(一)都是苏麻离青钴釉发色一般都呈现非常鲜艳亮丽的翠蓝,还没见到如洪武期般的灰蓝或灰色。
(二)黝蓝地白纹的画面出现的比较频繁图33 。
(三)底露胎涂上细滑雪白的护胎泥图33。
(四)全身没隔线只单一层画面图34 。
(五)以小鱼鳞波纹为地图34 。
(六)底露胎涂上厚和多龟裂化妆泥, 釉面也跟着有大开片裂纹图35。
(七)在画面全身洒如下雨般的蓝点图36。
(八)没见同时期画生肖兔和题地支“卯兔” 图37。
(九)在笔画里呈现深蓝到黝黑的凝聚小点和小圆斑图38。
(十)尖圆重莲瓣纹出现的不少图30足部。
总结:以上的白礁淡马锡号完整元青花瓷只是介绍其中的一部分,淡马锡号打捞研究也只是初步的2022年报告,这艘船还有很多碎片和众多的讯息还没整理出来,新加坡文物局的后续更全面的深入研究是我们期待的。
(4) John N Misic on the “Forbidden Hill” of Singapore , Excavation of the Fort Canning 1985 《新加坡的皇家禁山》富康宁山的挖掘。
(5) 淡马锡历史研究中心属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 发表挖掘的“14世纪中“淡马锡”沉船初步报告,摘要是一膄元代中国船 一共出水4.4吨或106件主要是元青花和龙泉瓷的碎片,有些沉船瓷之前已被掠夺。从中国南部出发目的地可能是淡马锡。
The Temasek Wreck(Mid-14th Century), Singapore, Preliminary Report by Michael Flecker
林朝华船长 作于 20日 2 月 2024年
多年服务于埃克森美孚,担任过马六甲海峡超级油槽船导航顾问,港务船长,租船顾问。现已退休
新加披盆景与赏石协会 会长
国际郑和协会(新加坡)副秘书
紫砂盆器专业委员会(中国)副主任
承办过大型古董拍卖
古董收藏 网页: lim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