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船队的青花茶杯

文章: 新加坡 林朝华船长

郑和下西洋是指中國在明代早期1405年至1433年間連續七次的大規模遠洋航海,跨越了東亞地區、東南亞地區、印度次大陸阿拉伯半島、以及東非各地,被認爲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洋航海项目。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到1433年,每次约一到两百艘大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餘個西太平洋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

庞大的艇队七次遠航和总体船员和外国使节,日常所用的餐饮和其他器皿的数量应是惊人的。 作为世界最早最先进瓷器的发源地,器皿多用瓷器是脱离不了关系。撇开数目更大的贸易和赏赐各国的瓷器在此不多说。之前我的文章已介绍了储藏腌渍食物和水的郑和陶瓮,这篇只专注在郑和船队上所用的瓷器。

永乐-宣德初这时期船上所用的应该是瓷器最大生产重地景德镇的青花瓷, 还有小部份其他窑口的和他种类的釉或彩瓷, 这里就统称它们为郑和瓷。之前有关这类从船上流传下来瓷器实物和讯息非常少。了解实际郑和瓷不能只凭揣测最好有实物的论证,所以需要更多有中国瓷器常识者继续去探讨收集使它成为郑和下西洋研究的一部分。

肯尼亚郑和海难船员的后裔

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船队曾于明朝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抵达今天东非印度洋的拉穆群岛,位于肯尼亚东北部,是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之一。当地人传说600年前一艘中国商船在拉穆群岛东北的帕特岛南部近海域,基辛加蒂(Kisingati )小岛西南礁石水域是触礁沉没处 图1,船上20多人为了求生,爬上了帕泰岛,并来到了岛上的上加村,幸存的水手游到岛上定居下来,与当地人通婚、繁衍生息当地称他们为法茂人。

 

1帕特岛最南部的基辛加蒂(Kisingati )小岛西南浅礁传是中国郑和船的触礁沉没处

这里的法茂人墓葬用圆冢形朝东北(朝中国的方向)2,墓墙上原来装嵌明代青花瓷片现都已被人偷挖走。这样的坟墓方向和形式和当地穆斯林的不一样,这和中国人一般的墓冢封土的圆丘形特征相似。 但更深一层的研究有以下的发现和中国的关系: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元青花瓷之前称之为蒙古包形器高18厘米,底部直径18.5厘米 图3 。网上这篇文章对这件俄罗斯元青花瓷研究题为“这件元青花瓷的蒙古包造型, 出自哪里“ 。引用这篇文章做出详细的分析认为此件瓷器不应该是仿生为蒙古包形,下方开有龛式小门,体积小的瓷器是专放高僧人的舍利子的舍利塔, 这是因为它像宋元明清时在闽南的佛教僧人圆寂后埋葬骨灰的方式称骨灰塔。 譬如闽侯县南屿镇玉田村后山北麓有仙宗寺海会塔 图4,塔由花岗岩石砌成,通高约4.1米,塔身主体为柱体覆钵形,这件瓷舍利塔和闽南不少的骨灰塔说明郑和船员后裔法茂人的墓葬离不开和中国的关系。

图2  郑和海难船员的后裔法茂人墓葬用圆冢形开有龛式,外壁上贴上的明代碎片已失

图3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元青花舍利塔 径18.5高18公分 ,

图4 闽侯县南屿镇玉田村后山北麓有仙宗寺海会骨灰塔 高4.1米

1 肯尼亚郑和船员后裔的传家宝青花茶杯

玛娃马卡·沙里夫是来自肯尼亚帕特岛的女孩。沙里夫是当地闻名的“中国女孩”。2005年,夏瑞福(中文名)得到中国政府的资助,赴南京学习中医5年后来学成回到肯尼亚行医。

2017年 优管频道视频 “ 郑和宝船队历险记 ” https://m.youtube.com/watch?v=Ntzc6HVKSac 访问了肯尼亚帕特岛沙里夫的母亲巴拉卡妈妈(Mama Baraka)图5,是村的一位女族长 。 巴拉卡妈妈说他们的祖先六百年前是船遇难沉船水手的后裔。在访问中她拿出一件说是她遇难沉船水手祖先好多代留下的传家宝的一件花小茶杯 图6。这杯内底和足边都无絃线或装饰。

图5 肯尼亚帕特岛巴拉卡妈妈是郑和船员的后裔手持传家宝青花茶杯

肯尼亚郑和船员后裔的传家宝青花茶杯,Kenya Zhenghe

图6 肯尼亚郑和船员后裔的传家宝永乐青花小茶杯

我的另一篇文章《南洋瓮》也记载郑和海难船在肯尼亚帕特岛浅礁传是中国郑和船的触礁沉没处所打捞到的两个永乐时期的磁灶窑龙瓮 图7, 这两个龙瓮和以上的青花茶杯应该都是出于同一艘遇难郑和船队的船。

图7 2002年渔民在帕特岛海域打捞到两个郑和船队海难船的磁灶窑四系龙瓮,左瓮还带蛤蜊壳

永乐青花小茶杯的追踪和考证:

肯尼亚郑和海难船员的后裔的视屏是砂劳越的宋宝军先生在2021年转发给我。这是笔者第一次看到郑和船员后裔的青花小茶杯, 但从这视频的杯只能看到模糊的样子。对于研究郑和海丝瓷器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线索。研究和断代中国瓷器的窑口如果没有实物瓷的质地,特征和足够讯息是相当难作出准确的鉴定和断代。笔者经过不少努力庆幸得到以下相关的资料和相似的老文物。

 

2 宋伟昌藏永乐青花茶杯

砂劳越藏家宋伟昌先生 图8 于1999在马六甲购得三个据说来自郑和船队出水的永乐青花小茶杯 图9。同肯亚郑和船员后裔的传家宝相似,这三个杯的特征:

形态:口稍敛,厚和浅圈足,深腹,腹呈圆窝,内底平。  

胎: 在圈足着地处露胎呈灰白,相对粗糙典型明初的麻仓土。

修胎: 足底泥鳅背,挖外底中心有微乳突是元末明初的修胎法。

: 明初厚的卵白釉,多处有缩釉。

青花纹饰:典型明早期一笔点画的绘法。两个外口沿下二絃间波浪纹 ,腹部等距四朵边锯齿状圆花,内有向上的三叉,笔者认为花的结构更像百香果(西番莲)上的三条花柱 。 唐代已经有西番莲或称宝相花纹, 明之前用的最多的元青花纹是西番莲缠枝花。第三个外为水草纹。内底二圈弦纹。第一个内底中心一个是峨眉的弯月(已赠送给笔者),第二个是小圆点可能代表日(太阳),第三个中心无纹饰。

青花料:有典型的黑疵和金属结晶是入口的苏麻离青钴料。

岁月痕迹:釉上有老的宝光或蛤蜊光。 杯腹上有老的小穿线,穿线上有黑沁。釉上明显有海水侵蚀的痕迹, 布满白盐渗入结晶点不太透明成灰白,蓝料部分也成了灰蓝。是开门断定为有好几百年老的旧瓷。      

图8 左笔者林朝华 砂劳越藏家宋伟昌与他的永乐青花杯合影

郑和船队马六甲出水永乐青花杯Malacca Zhenghe blue & white  tea cup                                   a  Zhenghe blue & white

图9   传郑和船队马六甲出水永乐青花杯口8.4-8.1足3.1 高3.8-4.2cm 71克, 宋伟昌藏

3 林朝华藏永乐青花茶杯

2023年9月在宋先生赠送笔者其收藏带有弯月的青花茶杯后, 笔者在2023-2024年间分别几次又从马六甲找到另外八个类似的永乐青花茶杯 图10。这个九杯大致一样,唯有左下角的杯和其他杯有这方面的不同点:三朵花而非四朵,胎土呈乳黄白而非灰白,内底和足边都没絃线或装饰, 杯上还附带在海里长的藤壶壳。

图10马六甲出水郑和船队永乐青花茶杯口7.5-8.5足2.9-3.5 高3.5-4.2cm 65-91克  林朝华藏

据传这些杯大体来源是1980年代从怡力填海地段和之南退潮海滩拾到,隔着一条水道对面就是马六甲岛(Pulau Melaka)图11。引用星洲日报导马六甲的一则新闻 :“1980年发展商在怡力海边填海挖泥,许多船骸骨架从厚厚海泥中一支一支高高擎起,拾宝人蜂拥而至,更聪明的收购者则以重量论斤装萝的买下大小出土古物……其中是各种动物造型的锡钱,后来人们统称它们为郑和钱。 那一次是马六甲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寻宝乐热潮。那是位于古堡前的马六甲海峡,数百年来多少商船多少战船在此停泊,沉没, 真是个无法想像的历史与文物的宝藏“。

图11 1980 年代马六甲怡力填海地段和海滩出土的永乐青花杯和其他文物

4 马六甲官厂出土永乐青花茶杯

约2003年马六甲郑和博物馆址也就是郑和官厂在重建时, 从地底挖出的一件永乐时的青花小茶杯 图12。这杯大小,青花发色,釉,胎都和 23 组的杯接近,只是绘画,杯腹和漂口的形不一样。

图12马六甲官厂出土明永乐青花云雾松文小茶杯口8.2足3.6高4.1公分马六甲郑和博物馆藏

5 新加坡实马高岛出土永乐青花杯

实马高岛(Pulau Semakau),名来自马来语“巴考”(Bakau )沼泽红树林的意思。 原来是位于新加坡本岛以南8公里的一个珊瑚环绕南北 2 公里 东西0.7公里的小岛 图13。岛上1957 年人口普查有 322人,多数为新加坡原住民 “海人” (Orang Lau) 的渔民和一些华人。1844年曾受海盗攻击, 但从收寻到的证据在此岛住人的年代应该更早。 1991年新加坡政府迁移岛民决定把实马高岛和隔壁的锡金岛(Pulau Seking) 填海连在一起,做为埋置垃圾已经过焚化处理过的灰烬的外岛。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记录: “九月21日1991填海前,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考古学家约翰·米克西奇带领考古队到此岛作普查。 他们在沙滩,石头背后和沼泽的红树林中发现了一些一公斤的瓷和陶的碎片 图14, 青花碎片他们断定为18世纪,陶片断定为12世纪和本岛福康宁山上出土的类似“。

图13新加坡实马高岛填海前的海人的浮脚屋也在岛上出土花杯

图14 1991年实马高岛采集标明 19-20世纪陶瓷,10-04 2021陈设 新加坡国立大学博物馆藏 

2023年笔者从之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博物馆( National University Singapore :NUS) 所拍的相片里,发现实马高岛标明19-20世纪陶瓷堆里发现其实里面有一件年代比标名应更早和肯尼亚帕特岛相似的永乐青花杯 图15。这杯整体的釉和青花部份显得灰白不透明显然是在海水中浸多年后才被发现的。虽然对这批的青花瓷的考古挖掘记录和展示标题分别为18 世纪和19-20世纪,但这件有西番莲纹的杯显然是年代要更早的永乐青花茶杯。笔者向博物馆反映这杯的断代是有需要更正成永乐。

新加坡实马高岛永乐青花杯 Semakau  Yongle cupup

图15 实马高岛1991年采集实为永乐青花杯 8月24日2023陈设新加坡国立大学博物馆藏 

郑和在新加坡的官屿

以上题目的文章,是笔者发现在新加坡海峡里的圣约翰岛为郑和所设立的永乐时期的官屿,笔者也在这官屿岛上地表寻找到遗留下的明末和清代的瓷碎片,但遗憾的就是还没找到永乐时期瓷碎片。只有在郑和航海图的注明和古文献上的针路记载如何到此官屿的位置。国家考古队在整个新加坡的考古挖掘的实物有更早的元青花,但没提起有发现过永乐时期的青花瓷.  笔者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博物发现实马高岛永乐青花杯是我梦寐以求的证据。因为实马高岛 图16 就在官屿(圣约翰岛)以西10公里处,岛民从官屿前往或转移永乐青花杯到实马高岛的机率很高。这是如今唯一的实物提高郑和在圣约翰岛建立官屿的证据。

图16发现永乐时期青花杯的实马高岛就在官屿(圣约翰岛)以西10公里处

其他永乐青花茶杯的参考

埃德蒙·格伦德纳(Edmund Grundner)奥大利拍卖明永乐青花杯 图17,杯形和大小, 釉一致或接近, 但外部纹饰成更复杂的西番莲缠枝叶, 内则有梵文。不同处是外底露胎不施釉

另外一件从沉船出水器在拍卖品上注明嵌在珊瑚石里的明青花杯 图18,大小接近,口不同有翻卷, 但外纹饰是相似的西番莲。

图17   埃德蒙·格伦德纳(Edmund Grundner)奥大利拍卖 明永乐青花杯口9.9高5.4公

图18拍卖品注明 嵌在珊瑚石里的明青花杯

马六甲河出水郑和船队永乐民窑青花小杯 图19。外底露胎中心有乳凸足上火石红,绘二简朴夔龙,内心向外四旋纹。比起西番莲杯壁更垂直,足和高度更大。明显有凹陷黑疵的苏麻离青钴料。

图19 马六甲河出水永乐夔龙茶杯,口7.6足4.1高4.9公分 89克  林朝华藏

郑和船队的青花茶杯的总结

从来自1肯尼亚, 23,4马六甲 和5新加坡的青花茶杯, 在有关形态,胎,修胎,釉,青花纹饰,青花料,岁月痕迹综合体的分析,从两件同时期的拍卖物,加上笔者收藏不少的永乐时期的东南亚的出水民窑青花小器物, 这一共13个杯大体上都是接近和符合明早期,更准确是六百年前的明永乐时期的景德镇的民窑. 说是民窑因它们和同时期的有“永乐年制”款绘缠枝莲的压手青花官窑杯在质和工艺上有很大的差别,留到以后再写另一篇有关文章。

肯尼亚,马六甲和新加坡这些杯虽然来自三个不同地域, 但这些瓷杯在传承,历史和地缘上都和一个人郑和下西洋扯上了关系。郑和带着邦交,经商贸易,探险开拓航线的使命,带领着大船队,大批的船员和随员或船都到过这些地方。从肯尼亚郑和船员后裔的传家宝,马六甲官厂和新加坡官屿多件类似的杯,都有多元充实的证据说明它们都是来自郑和船队的自用瓷或郑和瓷,这是此文章和研究的重点也希望大家的认可。这些瓷器也说明郑和船员的生活习惯和在漫长航途中的消遣。 

郑和期间郑和瓷实物的发现和研究非常有限和不易, 但此文章也说明只要众人顺藤摸瓜去挖掘终会有新的发现。

 

  

林朝华船长       作于 3日 3月 2025年

多年服务于埃克森美孚,担任过马六甲海峡超级油槽船导航顾问,港务船长,租船顾问。现已退休

新加披盆景与赏石协会 会长

国际郑和协会(新加坡)副秘书

紫砂盆器专业委员会(中国)副主任

承办过大型古董拍卖

古董收藏  研究网页 https://www.limkw.com

Next
Next

南洋郑和瓮  SE Asia Zhenghe Martaban Jars